返回 2025-08-01
合资品牌汽车相继退出市场 用户服务和战略转型成破局关键
2025-08-01 3版 市场

图:合资品牌正面临战略转型的十字路口。
■本报记者 吴博峰 文/摄
  7月以来,曾在国内车市风光无限的汽车制造商广汽菲克和三菱汽车相继宣布退出中国汽车市场,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在当前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下,众多合资品牌正经历着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折射出整个行业在“新四化”技术发展下面临的系统性挑战。面对汽车产品核心价值的深度重构,行业亟须思考:如何通过战略转型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变化,在新时代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
合资车企面临较大压力
  国内汽车市场当下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电动化市场渗透率过半、智能化技术广泛搭载于量产新车之上等技术变革趋势愈演愈烈,加之自主品牌的迅猛崛起,导致国内车市的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
  记者注意到,自2020年以来,曾经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合资品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渗透率为64.2%,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在持续下滑。当月,合资品牌市场渗透率仅为24.5%,其中,日系、美系、德系等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市场重心正加速向自主品牌倾斜。这一趋势使得部分市场表现欠佳的合资品牌面临严峻挑战,甚至存在被迫退出中国市场的风险。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三菱汽车自上世纪90年代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发动机业务不仅支撑了自身品牌发展,更曾为众多自主品牌提供动力总成解决方案。数据显示,三菱发动机在国产车型中的配套率一度高达30%,在中国汽车产业成长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广汽三菱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典型兴衰周期。2012年与广汽集团组建合资公司后,凭借欧蓝德、劲炫等SUV产品矩阵,品牌在2018年创下年销14万辆的业绩巅峰。然而当汽车行业加速向“新四化”转型时,其市场表现急转直下——销量从2020年的10万辆级断崖式降至2022年的3万余辆。2023年,其推出的战略车型阿图柯(基于广汽埃安V平台打造的纯电SUV,均价20万元)也未能扭转颓势,最终在今年7月22日完成其在华市场的谢幕演出。
  面对市场发展现状,各大合资车企试图通过降价以提升市场份额。乘联会数据显示,合资车企促销幅度从2023年13%的低位一路上升,到今年6月,合资燃油车的促销幅度达到23.1%的高位,较去年同期增加0.6%。
  7月29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合资品牌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溢价和技术优势,通过价格下探策略在短期内显著提升了产品性价比,有效激活了市场表现。然而,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合资品牌仍需回归商业本质,聚焦“如何精准满足消费市场需求”这一核心命题,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
产业向“创新导向”转型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着历史性重构——曾经支撑合资车企黄金30年的“品牌溢价+技术引进”旧秩序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电动化突破、智能化迭代、本土化研发”为核心的新竞争法则。
  合资模式1.0时代的核心逻辑是“市场换技术”:外方提供核心技术、平台和品牌,中方提供市场、渠道和生产基地。然而,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这一逻辑被彻底颠覆。
  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以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我国本土供应链和科技企业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外资品牌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不再具备优势。崔东树认为,如今的汽车市场是技术定义产品的时代,谁掌握了更先进的电池技术、更流畅的智能座舱系统、更可靠的自动驾驶方案,谁就能赢得消费者。
  在关注度颇高的独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领域,华为、元戎启行等多家国内企业已成为市场主要参与者。同时,随着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的规模化应用,行业的竞争焦点正转向技术难度更高、应用场景更复杂的城市NOA领域,领先车企均将城市NOA量产作为智能驾驶水平的制高点。崔东树认为,国内企业布局城市NOA相对较早,借助快速迭代能力、软件算法人才优势及智能化竞争不断升级等发展优势,国内企业已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市场引领者。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已占据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65%的份额。7月29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这场产业变革是产业价值链条从“制造导向”向“创新导向”的转向,唯有掌握核心技术定义权、产品快速迭代能力,以及本土化生态构建力的企业,才能满足消费市场日渐提升的用车需求。
  当技术主权从传统动力总成向智能电动化领域转移时,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比如,在新车型推出频率方面,传统合资车企仍深陷传统思维,新车型研发须经多层审批,改款周期动辄1年甚至数年,这种传统燃油车时代遗留的“年轮式”决策机制,显然不适用于在技术迭代周期已压缩至以小时为单位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受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因素影响,德系传统车企斯柯达至今仍未有一款新能源车型投放国内市场。
打造无忧汽车服务体验
  仔细观察,合资品牌的市场地位下滑与其未及时洞察用户需求变化息息相关。
  此前,传统燃油车的核心价值在于机械性能,也就是以发动机为首的“三大件”。其中,此次退出市场的广汽菲克固守的越野性能就是这种旧价值体系的典型代表。但在一个以智能化为主线、追求舒适便捷的城市出行环境中,这种价值的吸引力正在迅速衰减。
  智能电动汽车有着更多的用户使用场景,这也对用户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以比亚迪、蔚来、理想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逐渐将汽车的核心价值从机械性能转移到了用户体验上。这些自主品牌产品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一个可进化的智能移动空间,其价值体现在:可自定义的智能座舱、持续的OTA(空中下载技术)软件升级、丰富的应用生态、创新的场景化功能,以及围绕用户建立的社群运营。
  具体来看,蔚来汽车通过用户社区实现需求直达研发端;比亚迪的“技术鱼池”可实现较短期内进行OTA升级;理想汽车的数字作战室能实时将用户吐槽转化为产品改进方案,大幅提升市场响应能力。
  此外,还有多家自主品牌依托互联网基因和用户触点分析,建立了一套涵盖售后问题解决、用户服务运营、用户关系管理、售后维修保养等全链路和全场景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在主要服务触点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新一代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车辆实现从传统交通工具向多功能智能出行载体的跨越式发展。在此背景下,消费者不仅关注车辆的功能配置,更注重整体交互体验的流畅性和智能化程度。个性化定制、场景化应用、情感化交互已成为新一代智能座舱的标配。”在谈及消费市场用车需求变化时,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师建华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