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7-03
中式养生水真能“养生续命”吗
2025-07-03 4版 食品

图一:多数养生水均称选用草本食材与本草配方。
图二:很多中式养生水都标注“0糖0脂0能量”。
■本报记者 李建
  冷压苦瓜汁“清爽解暑”、红豆薏米水“真煮慢熬无添加”、红枣枸杞水“食补配方低糖轻负担”……入夏以来,中式养生水或连推爆款新品,或扎堆电梯广告,让坚信“瓶装中药铺”能“养生续命”的年轻人瞬间心动下单,再来一波“囤着喝”。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打着“轻养生”旗号的中式养生水,除了热衷和《本草纲目》“攀亲戚”、以“药食同源”为卖点,还标注“0糖0脂0能量”,这让首次尝试的消费者不禁质疑:养生水0能量,还有“草本活力”吗?
中式养生水扎堆攀亲《本草纲目》
  6月28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走访河北省石家庄市北国超市旗下多家门店饮料销售区发现,无论是货架陈列还是冰柜摆放,中式养生水在饮品区都占据着显著地位,红豆薏米水、红枣枸杞水等10余种品类不仅占据了半壁江山,且大都稳居C位。
  在部分零售商超自营平台,记者检索发现,从苹果黄芪水、人参枸杞饮,到配料中含西洋参、铁皮石斛、甘草、麦冬等更多中药成分的暑清元气水,“草本清新、药香浓郁”的特质都十分突出,不少网友戏言“浏览养生水销售页面,仿佛一脚踏进中药铺”。
  当天,北国超市光华店一位饮品促销员告诉记者,从2024年开始,这类养生水的销量就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部分品类的人气甚至超越了此前备受追捧的无糖茶。从消费人群来看,女性和年轻消费者居多。
  所谓中式养生水,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主打传统养生概念的即饮植物饮料。《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多家产业研究机构相关报告发现,大约自2018年国内某品牌推出红豆水饮品起,中式养生水热度逐年上升。2023年初,某品牌主打的红豆薏米水和红枣枸杞水两款饮品上市4个月销售额破亿元;2024年6月至今年5月下旬,市场上至少有23个品牌推出了49种口味的59款养生水新品,大麦饮、枸杞菊花茶、陈皮山楂水、金银花水等众多“草本养生饮”挤满中式养生水赛道。
  记者调查发现,名目繁多的中式养生水在选料宣传上纷纷主打“头茬”“新鲜”等卖点,更有不少品牌打出了“药食同源”“还原古方”的旗号,部分品牌为增强说服力,甚至援引《本草纲目》作为其理论支撑。在社交平台和楼宇电梯广告中,一些品牌直接宣称配方源自《本草纲目》或《中华本草》等典籍,且不乏“亲测验证”者现身分享体验,称“喝了三个月,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0糖0脂0能量”还有“草本活力”吗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查看多款中式养生水的标签说明和宣传文案发现,除强调原料产地正宗、功效有古方验证外,不少产品都刻意突出“0糖0脂0能量”的概念。无论是配料简单到只有饮用水、红小豆、薏米的红豆薏米水,还是含粳米、西洋参、铁皮石斛、麦冬、甘草淡竹叶、荷叶等更多中药成分的暑清元气水,其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钠均为0。
  “0糖0脂”的标签精准契合了年轻人“轻养生”“求健康”的理念,但“0能量”之类的表述让网友心生疑惑:抗疲劳的红豆、祛湿的薏米,为啥“真煮慢熬”成一瓶养生水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就都变成0了?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植物饮料中草本食(药)材的切片大小、水温、浸泡时间、水质酸碱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有效成分溶出,因此添加量≠溶出量≠有效量。比如某款宣称能有效抗疲劳的人参养生水,其包装上“添加5克人参”的字样十分醒目,但实际溶出量究竟有多少却未作任何说明。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规定,某种营养成分含量小于等于特定界限值时标示为“0”。朱毅解释说,这一界限值的设定,既是基于检测误差风险(即低于此值检测准确性受限),也有营养学意义上的考量,即低于此值,该成分的实际摄入影响可以忽略。某些养生水标注“0糖0脂0能量”的本意或许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无负担”“轻养生”的需求,但也反映出其所配伍添加的诸多草本植物中,能溶解到水里的营养物质相对有限。
饮用养生水须避开三大认知误区
  朱毅认为,要想保障养生水市场的持久活力,须构建全链条、穿透式的治理体系。例如,加快完善行业标准,建立草本成分溶出率检测规范,强制标注“有效成分含量”,杜绝“添加即功效”的模糊宣传,引导行业企业用测得见、说得清的硬指标让消费者买单;同时,通过严格监管,严惩夸大功效、虚假标注等行为。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除了要认真查看包装上的配料表、原料来源、留心包装材质是否环保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目前多数养生水的健康增益作用有限,不建议因追求所谓祛湿等功效而大量饮用,更不建议用“有味道的”养生水完全替代白开水。另外,因为有些草本成分(如酸性或酶类物质)可能会加速饮料瓶的微塑料析出,所以应避免一次买很多长期存放“囤着喝”。
  二是留心某些中式养生水的安全隐患。有的养生水虽然标称“0蔗糖”,但却添加了糖分不低的果汁浓缩液,如某些添加了何首乌、夏枯草等成分的养生水,长期大量高频饮用可能引发肝损伤或药物相互作用等。
  三是很多养生水瓶身上的“0钠”等标注可能加重消费者的认知误解。从健康角度来看,消费者对钠的态度不该是清除而是管理。目前,除了“0钠”型产品,多数市售中式饮品每瓶500毫升钠含量最多50毫克,不足每日限量的2.5%,虽然很安全,但并不能满足某些特定场景的补水需求。如运动后大量出汗时,仅饮用此类低钠水而不是钠含量相对较高的白开水、电解质饮品,可能引发低钠血症。此外,某些特定人群如慢性肾病患者饮用含钠的养生水,还须结合全日钠配额来统筹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