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5-06-30
博物馆“热”激发消费新活力
2025-06-30 4版 市场

图一:“枯树叉子”上藏着多只拟态昆虫。
图二:观众体验香囊制作。
图三:孩子们学习辨识各种中药材。
图四:“水管”内外的观众。
■本报记者 桑雪骐 文/摄
  近年来,博物馆话题持续破圈,“泡馆”成为消费新时尚。消费者可以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一些小众博物馆也如藏在城市海洋中的明珠,令人趋之若鹜。
包罗万象虫世界——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
  “原以为大学里的博物馆鲜有人知,不难预约,结果稍一犹豫就全约满了。”果果妈是北京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她不仅熟知各类昆虫知识,更陪着果果走遍了各种昆虫场所,中国农业大学的昆虫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6月16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按照果果妈的指引,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尝试预约参观昆虫博物馆时,发现所有日期均显示不可选。
  实际情况真有这么火爆吗?6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副馆长高峰说:“建馆初期,我们并未预料到博物馆在社会科普领域会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即便去年寒暑假未对外开放,全年仍接待了20万人次参观。”高峰表示,这座仅有250平方米的博物馆的确难以承载太多人流,因此每次线上预约通道开启后,参观名额常常秒没。
  在博物馆门口一处小型展台上摆放着几个玻璃缸,记者走近观察,发现每个容器内都藏着一只或几只昆虫。“5月我们举办了马来西亚科考特展,展出了叶蝗、婆罗洲大广缘螳等稀有物种。”高峰说,昆虫博物馆共举办过6次特别展览、2场昆虫文化节活动,结合自然美育课堂,构建起“博物馆+美育”的科普模式。
  “模式标本(生物分类学中用于定义和描述新物种的实物凭证)的价值您一定知道。”高峰带领记者走过博物馆素雅的灰色馆墙,驻足馆序前时语气中难掩自豪。据高峰介绍,博物馆展示区于2023年11月17日开放参观,馆序撰写时统计显示,馆藏标本数量达320余万号,模式标本超7000个,大多源自中国农业大学几代师生的积累。经过植保学院师生持续补充,目前馆藏标本增至350余万号,模式标本超8000个。
  “孩子们大多喜欢来这里。”在极限昆虫标本展墙前,高峰对记者说。这面墙上展出了15种极限昆虫标本,比如体形最大、体长最长、翅展最宽的昆虫。
  “要是周末开馆时来,不仅能看到活体蜜蜂及其生活环境的展示,还能买到纯天然蜂蜜。”高峰介绍,展馆开放期还会有活体昆虫供观众参观互动。此外,展馆门口还会售卖学生制作的文创产品,如昆虫钥匙扣、明信片等。“这类文创产品我们有20多个种类,还借此孵化出两个学生创业团队。”高峰说。
  为何这座深藏于大学校园的博物馆如此火爆?“应该是源于热爱。”高峰告诉记者,不少小观众会在馆内逗留一整天,家长们便在对面咖啡吧耐心等候;更有家庭因孩子对昆虫的痴迷,全家“入坑”成为昆虫爱好者。高峰说,每期自然美育课堂的预约都很抢手,可容纳300余人的报告厅常常座无虚席。
  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在四川开设的分馆已经开馆,在上千平方米的展区里,人们可以看到更加细致和丰富的展示,获得更为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薪火相传看非遗——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
  “有什么博物馆推荐吗?”当记者向身边人询问时,北京的王先生推荐说:“可以去中国工艺美术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孩子们都喜欢去那里打卡。”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展出了200多项与春节相关的非遗项目,现场布置得如同庙会般热闹。目前正在举办的中医药非遗主题展也颇具看点。
  6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入大厅,左手边1号馆就是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虽然并非周末,但馆里人流并不少。“今天人不算多,之前有专家坐堂时每天观众有上万人,好多人预约不上。”馆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中医药非遗主题展4月29日开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等19个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协办,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展示了近50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题展不仅有专家讲座、主题日等活动,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
  走进展馆,中草药气味扑面而来。展览第一单元“文脉赓续大医精诚”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大门。记者观察到,馆内观众年龄跨度很大:有坐着轮椅的银发老人、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大学生,还有一队看似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十几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穿梭在展区,时而好奇地东张西望。在标注着人体经脉释义的葫芦展品前,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正跟随讲解员引导,一会儿轻拍胸口一会儿抚摸肚子。带队的慈心鹿鸣书院老师告诉记者:“我们每个月会安排两次博物馆参观活动,这次来参观的孩子大的三四岁,小的一岁多。”
  边走边看,不知不觉记者跟着孩子们来到第二单元“生命智慧 上工之道”。这里陈列的中医药制作工具与场景引得观众纷纷驻足。展区中央矗立着一座形似谷仓的中草药展示柜,独特的造型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老师,这是什么呀?”“鸡内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一个小男孩连连向带队老师发问。“或许他们当下无法完全理解,甚至很快会忘记看过的具体内容,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会在他们幼小的心里留下烙印。”带队老师对记者说。
  展馆第三单元“四时颐养 形与神俱”打造了一处中医药仿古街区,汇聚了知名中药品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陈列着陈李济百年陈皮、知名中成药“片仔癀”及相关日用产品,还设有中药香囊、茶包等实用产品的现场制作体验区。记者漫步街区沉浸式感受古时市井氛围时,忽闻“咚咚咚”的敲击声——几位学生模样的参观者正跟随工作人员指导,亲手制作心仪的香囊。旁边的茶点铺则是药食同源文创糕点制作体验区,观众不仅能观赏不同时期的糕点制作模具,还可付费参与文创点心手工制作。
百年变迁话节约——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想了解自来水的前世今生?6月20日,记者走访了今年3月刚刚升级重启的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一上车,出租车司机便问道:“您要去的地方是香河园的自来水厂吧?”这座博物馆不仅记录了城市供水事业的百年变迁,还通过多元展陈向公众传递节水理念。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主体由一层科普馆与二层通史馆构成。科普馆以互动体验为核心,通过卡通动画演示自来水从原水到龙头的十道净化工艺。展柜中陈列的石英砂、活性炭等净水材料,让记者直观感受到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据介绍,改造后的通史馆重点更新了“北京自来水业的腾飞”展区,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城市供水系统的现代化进程。
  展馆以海蓝色为主色调,一层边侧走廊被设计成水管造型。“水管”内侧,一位观众正在认真阅读展墙上的图文资料;外侧,一名学生模样的参观者在耐心翻看多媒体介绍屏。记者与这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小尹攀谈起来。“我平时就爱逛博物馆,大的博物馆基本都看过了,现在开始关注小众场馆。这里刚完成更新,所以过来看看。”小尹说,这类小众博物馆不仅免费开放、无须预约,而且人流量适中、环境安静,适合静心学习展陈内容。
  “你看,自来水处理用到了臭氧技术,看来臭氧消毒机确实有用。”在展馆二层,记者遇到一对退休闺蜜。在这里,记者还巧遇了前来探路的启明幼儿园金老师,她告诉记者,幼儿园正在开展一个“水在生活里循环”项目,需要引导孩子通过探究找到问题答案。“这里很多展陈内容都符合项目需求,但讲解深度不适合小孩子,我打算把展陈内容拍摄下来,自己先梳理知识再讲给孩子们听。”金老师说。
博物馆经济热的冷思考
  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对外发布的2024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与上年相比新增213家,免费开放率达91.46%;2024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51万余场教育活动;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数量升至14.9亿人次。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唐健盛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得感的实现与之前不同,互联网不仅使文旅项目获得更广泛的关注,也催生出公众对深度探索的需求。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数字营销研究院院长马旗戟认为,博物馆热的本质是消费者物质消费需求基本满足后,向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进阶的体现。从政府和社会层面来看,文化强国战略、发展规划等制度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基本体系建设,推动与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文化消费,并构建了博物馆与旅游、休闲、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经济应运而生,不仅催生了新消费形态,也成为城市功能布局、形象品牌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具体抓手。
  什么样的博物馆消费场景更受消费者欢迎?唐健盛认为,博物馆需要能为观众创造更强的获得感;有热度且能激发观众参与感,支持二次创作与社交分享;此外,文创产品也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
  马旗戟认为,受欢迎的博物馆往往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科技融合与数字沉浸体验场景的博物馆;二是可以提供修学研学教育互动场景的博物馆;三是具备个体传播与社交特性的博物馆。“部分类型或场景深受参观者欢迎,如可以提供夜生活、慢生活、静生活、单身生活、乡村生活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不以单纯藏品或展览为特色,而是提供一种以氛围、环境或参与体验为主的服务。”
  虽然博物馆经济炙手可热,但马旗戟认为仍有短板待补。首先是结构性问题,我国博物馆在地域、等级、类型和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平衡;其次,在市场运营方面,静态展示依旧是主要形态,缺乏互动、体验和服务,缺乏对消费群体的细分性服务或维护,少有可以吸引参观者能够较长时间停留和重复参观的内容、活动和环境;再次,同城博物馆间、城市间博物馆、同类型博物馆间的协作协调不足,联动效应低,无法形成集群和联合体品牌效应。
  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遗产与成果的数字化转换。同时,加大对城乡各类具备特色和独特价值的小微博物馆的支持帮扶力度,特别是城市内很多民营、个体博物馆,它们往往在文化保留、文脉延续和城市活力魅力营造中具备不可替代性。
  “大单品爆发依靠‘霸道’逻辑,即具有符合大众感知的高性价比,而畅销品则依靠‘王道’逻辑,即具有厚重感知上的妙趣横生。”唐健盛认为,在关注博物馆文化高度的同时,也要关注如何持续提升其消费深度,如何通过搭建更多场景让消费者有更多、更持续的获得感。 (桑雪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