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4-06-26
自主品牌提升明显 电车整体优于燃油车
2024-06-26 4版 汽车

■本报记者 吴博峰
  盛夏来临,气温节节攀升。在高温环境下,车内温度急剧上升,还可能伴随着各种异味和有害物质的散发,对驾乘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如何保障车内空气质量健康,已成为广大消费者和汽车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
  近日,中汽中心汽车测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汽测评)发布《2024中国乘用车车内空气质量现状洞察》(以下简称《现状洞察》)技术热点专刊,全面总结了当前中国乘用车车内空气测评的新发现,并据此向车企提出了优化建议。
  围绕挥发性有机物(VOC)和车内气味强度测试指标,中汽测评在2018—2024年期间累计完成了162款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测评工作,测评样本覆盖近年来中国市场的主流汽车产品,在品牌类型、价格分布、车型类别方面基本实现全覆盖。
自主品牌车提升明显
  《现状洞察》发现,自主品牌车内空气质量提升明显。测评结果显示,各系别车型近7年在车内空气质量方面均有一定提升,平均提升率达到6.47%。值得关注的是,自主品牌车型自疫情后得分赶超德系、日系等合资品牌并持续领跑,跻身全球车内空气健康一阵营,整体得分优于合资品牌约2.2%。
  同时,健康性能已由高端走向平民,15万—20万元区间车型表现抢眼。测评结果显示,近年来,各个价格区间的车型车内气质量均得到有效提升,车内环境优秀已不再是高配、高档次的代名词,15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车型平均得分率超越其他价格段车型,这意味着“价格高≠车内空气质量好”。
  随着电动化发展浪潮的来袭,电动汽车车内空气质量尤为引人关注。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智能化功能广泛装载,电动汽车整体性能优于燃油车,平均得分领先约1.4%。多数电动汽车配备主动健康系统,可以有效改良和优化车内空气质量水平。
  在汽车消费市场中,人们往往有着这样的认知:车辆体型越大,由于使用的原材料越多,车内空气质量管理的难度就越高。事实上,研究发现,中大型SUV、MPV往往偏向于家庭用,配置了较好的通风和空气净化系统,得分领先于轿车。
五苯三醛平均浓度下降
  《现状洞察》指出,在车内空气常温场景表现逐年变好背景下,高温场景仍是主要问题。常温VOC整体表现呈逐年上升趋势,2024年较2018年整体得分率增长约5.9%,但对比高温/常温VOC数据,高温VOC得分平均降低7.6分,且从数据层面来看,近5年车内高温VOC改善程度较为一般,无明显上升。
  一直以来,分辨何种物质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最大制造者,是提升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基础。
  调查发现,五苯三醛被视为车内空气“隐形杀手”,车企为降低五苯三醛等挥发物含量进行持续的努力。测评结果印证了车企的努力已显成效,五苯三醛平均浓度逐年下降,其中,苯类物质浓度改善明显,2024年较2018年车内苯系物浓度平均降低约68.8%。需要注意的是,甲醛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汽车内饰在经过暴晒后,将释放出甲醛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测评结果发现,高温环境下,车内甲醛平均释放浓度为0.056mg/m
3,较常温环境增长1.5—6.7倍、平均增长3.32倍,开启空调可以有效降低车内有害气体浓度。不同车型的空调净化能力差异较大,净化效率分布在5%—84%之间,平均空调净化效率为57.5%,净化效率最大可差16倍。由此可见,开空调是理想“降醛”方式。
  车内气味等级主要集中在3.0—3.5级水平,高温气味需要重点关注。测评结果显示,主流乘用车常温车内气味水平集中在3.0—3.5级,2018—2023年测评车型常温气味3.0级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温状态下车内气味强度劣化较为明显,自2021年启动高温气味评价以来,高温场景下的车内气味受到了明显关注,但高温气味提升尚不明显。
建议应用主动净化技术
  针对测评数据的总结和分析,中汽测评从第三方专业机构视角给出了总结和建议:
  持续保持常温场景的优秀表现,从材料和设计的角度出发,优化醛类物质在车内空气中的表现,同时保持苯系物的低浓度水平。
  重视高温场景下车内空气变差的现象,加强环保材料的使用,降低车辆出厂时的车内VOC浓度。
  强化车辆空调在空气净化方面的性能,装备合适的滤芯,提高车辆主动净化、自动换气等功能的使用频率。
  在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汽测评鼓励应用主动净化、抑菌功能等车内环境优化技术,包括智能净化抑菌、香薰净化等技术。
  (本文数据来源:中汽测评)